这件马家窑文化时期马厂类型蛙纹双耳彩陶罐,口径9厘米,底径8厘米,高33厘米,为泥质橙红陶。敞口,溜肩,圆腹,平底,腹部饰对称双耳,肩腹部饰黑红彩变形蛙纹。造型流畅,纹饰独特,是国家三级文物。
马厂类型彩陶是继半山类型彩陶发展起来的,彩陶器型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但有了进一步的变化。但器型不管如何改变,都是以使用功能为优先考虑的目标。实用才是那个时代陶器造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这一时期,彩陶图案丰富多彩,纹饰以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形纹、卦形纹、菱格纹和三角纹为主,构图松散多变。其中,变体神人纹和四大圆圈纹为马厂类型彩陶的重要特征。
变体神人纹,又称“蛙纹”,最早出现在马家窑类型彩陶上,始见于马家窑类型中晚期,延续时间很长。蛙纹非常写实,在彩陶上画一个圆圈,代表蛙头;圆圈下面有一条竖直线,代表青蛙的身体;直线两侧各画两条折线纹,并在折线的拐角处画几道短竖线,代表青蛙肢爪。
蛙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在那个人口数量决部落兴衰的时代,人丁兴旺是先民最为渴望的;原始农业生产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雨水对农业至关重要,决定着庄稼是否丰收,而蛙鸣雨至这种现象先民无法解释,从而把蛙看成雨水的招致者;不仅如此,蛙还能在洪水中生存,这些都是先民们所期盼拥有的,因而人们产生对蛙的崇拜,希望能借助蛙的能力来庇护自己的氏族。
之后,随着原始先民宗教信仰的不断发展,蛙,这个在氏族部落中深入人心的神灵形象,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了这个时期的彩陶纹饰之中。到了马厂后期,蛙纹成了最流行的纹饰。无论是对农业生产的期盼,还是对部族壮大的渴求,都反映了中华先民在华夏大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文/图 榆中县博物馆
咨询热线:0931-5221176
单位地址:甘肃省 兰州市 榆中县 兴隆路3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