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博物馆藏有五件明代火器旋风炮,1990年10月在县公安局家属院内出土。旋风炮是一种既可以调节高度又能灵活转动的火炮。炮身为铜质,长38厘米,高10厘米,由前膛、药室、尾銎三部分组成。前膛用以装上沙粒,以增加杀伤力。药室呈球形,用来放置火药,药室的上部有一小孔,用来安置导火索。炮身的下面,原来还安装一个既可以调节高度又能灵活转动的木制炮架,炮身依托炮架,随即命中目标。
明代中后期,蒙古部落进入河套地区和青海地区,时常越过黄河掳掠,给明王朝的西北防线造成巨大的军事压力。正统年间,担任宁夏总兵的张泰将金属管型火器和木质炮架结合在一起,发明了旋风炮。旋风炮不仅能安装在战车上使用,而且可以随意调节射击方向,威力巨大,成为明王朝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从而大大提高了明军作战能力。旋风炮发明后,朝廷命令中央兵仗局督造这批火器,并配发给沿边州县,以作军事防御之用。金县地处黄河之南,而北元雄踞黄河之北,中央分发火炮,金县首当其冲。
旋风炮在明王朝抵御蒙古余部的侵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榆中大事纪年》记载,“隆庆元年(1567年),鞑靼宾兔率领骑兵2000余骑,越过黄河,掳掠榆中”。明军指挥张鹏、李得林、魏印等人奋力抗击。在炮火连天的激战中,旋风炮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张鹏等人虽然战死沙场,却成功的阻止鞑靼的南下的脚步,在榆中历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历史在喘息中逐渐恢复了平静,几件明代旋风炮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它同时也时刻警示着我们,只有强大的国防,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图 榆中县博物馆
咨询热线:0931-5221176
单位地址:甘肃省 兰州市 榆中县 兴隆路3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