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魏晋时期开始,翻越马衔山主要关口有四个,一是从七里河西果园翻越摩云关,经中孚至临洮,与今天通临洮的道路基本相合;二是从榆中县新营经黄坪、临洮云谷、站滩,至峡口,这条道路宋代称为汝遮谷;三是从兰州西固翻越关山,经大岭至永靖,过黄河古渡凤林渡达河州,亦可沿此路西去青海,与今通用的道路大体相合;四是从定西安定区的内官营翻越胡麻岭,至临洮县的站滩。这四个关口中,最古老最重要商道有两条,一条商道是临洮至新营道,另一条是沃干岭,即就是明代以后的摩云关。
临洮至新营商道是宋元以后开辟的。成吉思汗率大军从狄道入侵马衔山,大战西夏于马衔山马莲滩,很可能就是从这里翻越马衔山。李宪大战西夏,收复榆中,也从这里进发。
明代洪武初年,金县由原来的金州降县,隶属于临洮府管辖,金县和地方行政中心临洮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马衔山下的汝遮谷商道成为连接金县和临洮府之间最直接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成为了一条重要的茶马古道,从川藏的茶叶和北方的马匹经过各个茶马司交易后,通过这条道送达各地。金县的黄坪是这条商道上的必经之路。商人们在黄坪歇马休憩,日经月久,黄坪贡马营集市已经不能满足日益繁盛的经济需要。马衔山牧场也是肃王府在西北地区的重要的贡马供应基地。万历三十七年,管理马衔山牧场的肃王府中贵张养吾“慷然以裕国利民为己务”,将贡马营迁至新营,以贡马营为载体的集市迅速扩大。成化年间,商品经济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兰州经过肃王的经营和发展,已经由一个古渡口成为了初具规模的城市,兰州的物资供给,主要是通过这条道路转运,新营成为临洮和兰州之间商贸大道上的一个中转站。
我们从现存于新营城隍庙的一块立于崇祯三年(1630年)的官方石碑碑文上来看这一点。碑文为临洮府发布的告示,由金县勒石立碑。
告示由金县贡马营防守千户徐烈上报,经临巩兵备道陕西布政司右参议熊批。告示宣称:兰州土地狭窄,米粮产自东乡,裕民强边,全赖新营籴买,由商贾负贩到兰以资用。新营虽属护卫地方,而接连狄、金二县,军民交杂、农商麇集。且离兰州一百三十里,路近民便。旧例新营市集每月三次,但到了崇祯年间,三次集市已经不能满足兰州的供应,希望地方政府准给明示,将新营市集照旧加添九次,每月逢二、五、八、十二、十五、十八、二十二、二十五、二十八定位集市交易日,三日一集,共九次,便民交易。这样不但“通商贾以便贸易,亦且裕民强边”。
临洮府照详奉批,永照奉行,依每月九市行缴,拟出告示,让新营戍守官员人等皆知。本营市集自文到为始,依照批示,按照商定的每月二、五、八日行集,一月九市,永远遵行。如盐商籴粮,客旅经商把持行市,垄断网利,阻持市集,致误边储,断然经商者,许守官据实指名开揭,本道穷追,绝不轻贷。仍将详议批示,勒石竖立本营,以垂永远。
第二条古道为沃干岭。两汉魏晋十六国时期,从狄道翻越马衔山的山岭名为沃干阪,亦称沃干岭,历史中记载的沃干岭实为金城赴狄道之路,它是黄河与洮河的分水岭,是马衔山向西延伸的小支脉,也是金城的南部屏障。沃干岭地处于丝绸之路要冲,自古就是军事交通要道,它南通临洮、临夏、甘南、岷县,北达靖远、宁夏,西通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关道,也是军事上的一处关隘。
东晋成帝二年(327年)夏五月,前凉张骏听说前赵军队被后赵击败,于是自废前赵官爵,恢复利用晋朝大将军、凉州牧的名号,派武威太守窦涛、金城太守张阆、武兴太守辛岩、扬烈将军宋辑等人率兵众数万人,会同韩璞攻掠前赵的秦州诸郡。前赵南阳王刘胤率兵迎击,屯军狄道。前凉枹罕护军辛晏告急。秋季,张骏派韩璞、辛岩救援辛晏,韩璞越过沃干岭,辛岩想速战速决,韩璞说:“夏末以来,太阳、星辰之象多次变化,不能轻举妄动。况且刘曜正在和石勒互相攻击,刘胤必定不能长久地和我们在此相持。”前凉与刘胤隔着洮水相持七十多天。
冬季,十月,韩璞派辛岩从金城督运军粮,刘胤听说此事,说:“韩璞的兵众超过我方十倍,我们军粮不多,难以持久。现在敌虏分兵运粮,这是天赐良机。如果击败辛岩,韩璞等人不战自溃。”于是率领骑兵三千突袭到达沃干岭的辛岩,在沃干岭展开大战。辛岩战败,刘胤随即前逼韩璞军营,韩璞兵众大多溃逃,刘胤乘胜追袭败逃的兵众,渡过黄河,攻取了令居,斩首二万级,进而占据振武,河西为之大为惊骇。张阆、辛晏率士众数万人投降前赵,张骏于是失去黄河以南的地域。
沃干岭是历史上重要的关塞。这条路上,唐朝高僧唐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路过沃干岭进入河西走廊。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边塞诗人高适从长安取道狄道,翻越沃干玲,抵达兰州,渡过黄河,前往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他曾写过数首记录兰州景色的诗。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岑参从长安西行,过临洮翻越沃干岭,到达兰州,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写下脍炙人口的五律《题金城临河驿楼》。
自明代开始,沃干岭逐渐更名为摩云岭。《兰州古今论》中有词条:“阿干镇山古名沃干岭,阿沃一音而字异也”。今自县南赴狄道,必经阿干镇。其西南二十里之摩云关,正当孔道,与阿干镇诸山相连不断。《韵会小补》中:‘阿一音屋,与沃同母,音近沃干,应即阿干,沃干岭应即摩云岭。”
摩云岭山高岭峻,地势险要,终年云雾缭绕,伸手可摸,故有 “摸云岭”、“摸天岭”“扪云岭”之称。丝绸古道上的商旅从长安出发,过上邽(今天水)沿渭水向西至狄道,翻越马衔山摩云岭,到达金城。历代中央朝廷在这里设置关卡来稽查商旅,因此,摩天岭又名“摩云关”,或称“关山”、“关山岭”。
现在,关山岭位于七里河阿干镇境内。民国时期编纂的《甘肃通志稿》卷7“舆地”中记:“摩云岭,在县南六十里。一名关山。狄道马衔西支也。高峻如在云中”。明代,摩云岭依山险设巡检司,稽查来往行旅;清代,摩云岭巡检司被废,另设“摩云驿”“摩云递运所”,配驿马20匹、牛15双、驿夫15名,为传递军政命令之专设机构。属清代驿站之中等驿站,民国初撤销。
摩云关的位置应在阿甘镇境内的关山岭,现在,关山岭下有两个名为摩云关的地方,一处位于阿甘镇境内,称上关;另一处在临洮中铺镇,称为下关。其间的关山岭就是当年的摩云关。
宋人刘宪路过摩云岭,即赋诗《摩云岭》一首,描写的摩云关一带的秋色。
丝路关隘摩云关
九月秋初到,千山雪已深。
石危妨去马,林晚怯栖禽。
草没平沙暗,云涵邃谷阴。
谁言边塞苦,今人属登临。
明人唐龙赋诗《摩云岭》曰:
摩云岭
渺渺云沙地,萧萧井径秋。
摩云难度马,积石可浮舟,
月吐风先起,星飞野欲流。
披衣对明烛,谁识杞人忧?
清代乾隆四年(1739) ,时任西宁道的杨应琚入京述职,途经阿干河谷,所写一篇《阿干河行记》行记,途中叙述的就是清代时的摩云岭驿:
七月一日,由(兰州)南路临洮行,郡城诸君皆送至西郊外。北路走金县,较近。余因临洮为先清端公(杨应琚祖父,康熙五十年任临洮知府,谥清端)旧治,欲往一观耳。行二十里,友人屠文山候于杏园,树下设瓜果,语良久而别。四十里至阿干峪(今阿干镇)。居民皆以陶为业,墙角屋脊皆窳器焉。徐方伯遣使馈餐。又行三十里,住摩云岭驿。岭矗入云,上有关,今废。二日,至沙泥驿(今临洮太石铺)六十里,再行六十里宿新店铺……三日,早行,四十里至临洮。”
这篇行记中我们还能看到摩云岭驿道路两旁的屋舍和两边以制陶为生的人们忙碌的身影。清代嘉庆年间,贵州人朱凤翔任渭源知县,曾作诗《摩云驿》:
摩云驿
小驿何年设,高当峡石中。
地开双壁险,天假一夫雄。
愁岤寒啼夜,饥茑掠惊风。
慎旃行役者,感岂为途穷。
从兰州《七里河区志》记载中,能看到摩云岭驿的具体道路通过的地方:明清时期出兰州城,袖川门(今临夏路口),过洪门子、八里窑、二十里铺、岘口子、阿干镇西沟、和尚铺、摩云关,可达狄道州(今临洮县),进而南下四川,或东下陕西。
道光年间,摩云岭马泉沟段道路已经改道,此路较为平坦,路上行人剧增,能看到另外一种繁忙的景象。
道光年间,狄道翰林张廷选改筑山南马泉沟路,较前路平坦,又近10余里,可行轿车子、大车、驮轿、骡帮、驼帮,亦为邮路、塘汛之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甘川公路兰州至会川段修成后,此路废弃。
甘川公路修成后,古丝路沃干阪或摩云岭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只有那关山岭隐隐约约荒芜的古道和时隐时现的遗迹带领着人们走入到历史的记忆中去。
审 阅:张锐
图文编辑:岳锋 马江萍
咨询热线:0931-5221176
单位地址:甘肃省 兰州市 榆中县 兴隆路3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