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后期,军阀连年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甘肃更是干旱无雨,自然灾害频繁。人们流离失所,为了活命往往饥不择食。饿殍遍地。“居民初则食树皮,继则卖儿鬻女,终则裂啖死尸,易食生人”,饥饿困扰着人们。
榆中自民国八年(1919年)以来,陇东军阀黄得贵与甘州镇守使马璘部营长马飞虎、汉奸刘郁芬之间的征战,使榆中大地阴霾弥漫。同时,无情的天灾也在榆中肆虐。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以来,榆中连年干旱,春季无雨,夏季冰雹洪水,冬季无雪,导致春播禾不下种,秋收无麦归仓,榆中人民家无下炊之米,朝不保夕,食不果腹。再加上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榆中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底,甘肃南部广大地区相继爆发了汉、回、藏等民族反对国民党统治的大规模农民起义。首先,康乐回民马福善等人率领汉、回、东乡等族农民揭竿而起,继而,临洮边家湾的王仲甲等人率领农民起义。同月,临潭水磨川的800多藏汉僧俗群众,在肋巴活佛的率领下,举起了“饥饿团”的义旗。
与此同时,马衔山人民起义的烽火也熊熊燃烧起来。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农历正月,在甘南起义军的影响下,新营农民黄作宾、李凤华、罗万虎、王作宾等人揭竿起义,在新营夏家洼召开会议,正式成立了新营农民起义军司令部。黄作宾为司令,罗万虎、王作宾、李凤华为副司令,茜生彩为秘书,常自成、罗四虎、罗大位、高举义为参谋。司令部直属烈虎队、特务团、宣传队三个团队。除司令部直属团队外,另有4个骨干旅、9个骨干团,共3000余人。武器大多是大刀、长矛、斧头、土枪。每团有一面红旗,上书“大义参天”,每人都佩有袖章,印“北义”二字。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打富济贫”。一时间,一场劫富济贫的农民起义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马衔山四周民众纷纷举起起义的大旗,马坡安华雄、小康营水振东、司祖荣也率领穷苦农民发动起义,起义军的队伍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反封建、反官僚、反压迫的力量。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农历二月上旬,洮河义军首领王仲甲、杨华如和新营义军副司令李凤华,羊寨义军司令安华雄等在马坡秘密碰头,商议围攻榆中县城。几日后,各方义军在新营城隍庙集结,研究决定:新营义军经小康营过马门沟进攻县城南门,洮河义军经上庄、尖山子出兴隆峡攻西门,沙坡子义军攻东门,留开北门。
城隍庙会议后,起义军采取立即行动,新营义军由罗万虎率领即刻前往小康营,分驻董家磨、南北关,司令部设在窑坡村。洮河义军由马若素力率领,分驻马滩、上庄尖山子一带,伺机进攻。不料义军的计划走漏风声,二月中旬的一天夜里,驻榆国民党军队向小康营的义军发起突击。酣睡中的义军措手不及,慌乱中撤退到吊坡梁,此时,天已拂晓。义军腹背受敌,情况十分危急。这时,沙坡子义军和小康营唐家峡、徐家峡的马家军及马滩的义军先后赶来增援,将国军逼回县城。由于国军的援兵赶到,义军迫于军事压力,放弃了攻打县城的计划。但此次战役缴获弹药30多箱,步枪20余支,机枪2挺。此次狙击,沉重打击了国民军,鼓舞了士气,使义军士气空前高涨。
义军的行动并没有停止,同年三月,国民党为准备内战,补充兵力,到处强抓壮丁,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义军探听到国民党军队押送队伍经过马衔山七道梁的消息后,义愤填膺,决定解救这批壮丁。
三月初的一天,马衔山晨曦微露,马坡义军司令安化雄率领数百人事先埋伏在七道梁山顶。这天,国民党甘肃省补充二团押解壮丁刚到七道梁,就被义军分割包围。安化雄一声令下,义军杀声震天,冲下山梁,国军顾不得壮丁,四散逃命。七道梁之战,打死押解士兵数十人,解救壮丁数百名,缴获步枪百余支,极大地鼓舞了义军的斗志。
义军声东击西,转战南北,使国民党兰州当局惶恐不安,用国民党119师重兵追剿,双方马衔山进行了数十天的厮杀,义军死伤惨重。在这危急的关头,义军在马衔山下的马莲滩召开会议,决定沿会宁过宁夏固原,辗转陕北投靠红军。义军北上,经甘草店、武家窑,后过苦水河上了铁木山,被国民党某部34团、地方武装常家团拦住去路。面对装备精良、弹药充足的敌人,义军几经奋杀,损失较大,余部原路返回新营。从此,化整为零。后来,在国民党军队清乡时,首领黄作宾、王作宾、赵寿山、张守礼、董含珍等被捕,被杀害于新营。李风华被害于兰州。司祖荣在去延安途中,被叛徒出卖,由马鸿逵部杀害于银川。
轰轰烈烈的新营、马坡农民起义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在榆中历史上却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多次给国民党以沉重的打击。此外,起义播下的革命火种,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榆中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也为不久后积极支援解放大军解放兰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审 阅:张锐
图文编辑:岳锋 马江萍
咨询热线:0931-5221176
单位地址:甘肃省 兰州市 榆中县 兴隆路3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