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博物馆珍藏着一件清代木镶嵌宝石如意,1980年从榆中县青城镇征集,长50厘米,高7厘米,整体流线型,木质,柄微曲,头呈灵芝状,浮雕佛手、石榴、寿桃等富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柄身镶嵌绿宝石两颗,蓝宝石一颗,晶莹透亮,整体造型华丽美观。
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器物,由古代的搔杖演变而来,多呈S形,类似于北斗七星的形状。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的形制以柄首呈弯曲手掌式;唐代发展为柄身扁平,顶端弯折处演变为颈部,柄首为三瓣卷云式造型;到了明、清时期,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而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等。
如意的材质极为多样,各色玉石、金银铜铁、犀角象牙、竹木陶瓷等,应有尽有。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镶嵌如意、天然木如意、玉如意等。“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现,将玉的坚润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另外,又有种种如意图案,以喻吉祥之意,例如年年(鲶)如意、万(万年青)事(柿)如意、吉祥(大象)如意、平安(花瓶)如意等等,它们被古代的绘画、建筑、家具、服饰、玉器、瓷器、竹木牙雕广泛使用。装饰手法也异彩纷呈,尤其是配以各种各样的 “中国结”,如盘长结、铜钱结、蝴蝶结、喜结、寿结等,不仅有和谐美观的视觉效果,也增添了如意的韵味。
在明代,如意因其特有的雅致,成为崇尚古风的文人墨客书房中的玩赏物件。到了清代,如意发展到鼎盛时期,因其珍贵的材质和精巧的工艺而广为流行,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更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祈福禳安等美好愿望的贵重礼品。特别是如意在宫廷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如皇帝登极大典时,主管礼仪的臣下必敬献一柄“翡翠如意”如意,以祝政通人和,新政顺利;在皇帝会见外国使臣时,也要馈赠如意,以示缔结两国友好,国泰民安。特别是在皇帝大婚,宫中万寿及中秋元旦时节,都需要臣下敬献数量不少的“翡翠如意”如意,以寓意皇帝、皇后平安大吉,福星高照。清代的皇帝和皇后也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渐渐地如意成了上层人物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故有“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
如意是深含美好寓意的吉祥之物,在民间也广泛的流传,成为亲友相互馈赠的贵重礼品。可见,一件小小的“如意”,是集宫廷礼仪、民间往来、陈设赏玩为一体的珍贵之物。
文/图 榆中县博物馆
咨询热线:0931-5221176
单位地址:甘肃省 兰州市 榆中县 兴隆路3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