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汉代与魏晋时期有一种常见的焚香用具——博山炉,大多为铜铸,后代多有仿作。
榆中县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魏晋绿釉博山炉,出土于榆中县城关镇大营村,国家三级文物。该炉表面施绿釉,陶质,通高17厘米,炉座直径20厘米,由炉身、炉盖、炉盘三部分组成。炉体呈豆形,下有盘形炉座,上有尖锥状山形盖,盖上镂空,饰有云纹、人物及鸟兽。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薰,以山峦形状的青铜器和陶瓷器最为常见。汉代神仙方术流行,迷信黄老思想,人们多向往长生不老的仙境,最早的博山炉就产生于西汉中期,它是熏香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和汉代道教神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古人使用博山炉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因为迷信鬼神,烧香祈祷以达神明;二是古人席地而居,燃香草可以驱蚊去浊,洁净居室;三是达官贵人熏香衣被,显示华贵。当炉内熏香点燃时,袅袅青烟从精雕细镂的山形炉盖中缓缓流出,在炉体四周缭绕,使整座香炉既似烟波浩渺的海中仙山,又似云雾缭绕的西方昆仑,产生山景迷蒙、群兽灵动的奇异效果,仿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故名博山炉。唐李白《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描述的就是博山炉熏香时云烟缭绕的迷人生活场境。
文/图 榆中县博物馆
咨询热线:0931-5221176
单位地址:甘肃省 兰州市 榆中县 兴隆路3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