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博物馆珍藏着一件汉代兽面纹铜鼎。其造型为圆腹、双耳、三足,敛口,窄平沿、方唇。口径28.5厘米,腹深32厘米,通高42.5厘米,重3112克。长方形双耳立于平沿上,用以抬起鼎体;根部略粗的三柱状足支撑着鼎体;束颈圜底的鼎腹内盛放食物。两耳饰回形纹;三足饰饕餮纹,腹部饰以回形纹为底的饕餮纹。饕餮(拼音:Tāotiè)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凶恶贪吃的野兽,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古代铜器上面常用饕餮的头部形象作为装饰,称为“饕餮纹”。这个图案威严、恐怖、神秘,但以平衡和圆润达到了美丽,成为中国古代第一审美符号,体现了青铜器的雄健之美。
鼎最早是用黏土烧制而成,是古代的烹饪之器,后来有了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发展为传国重器。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流行于商代至汉代。史书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器。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国灭则鼎迁。历商历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成为一种祭祀用器,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这件汉兽面纹铜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是榆中人民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榆中汉代历史和人文风貌的实物见证。
文/图 榆中县博物馆
咨询热线:0931-5221176
单位地址:甘肃省 兰州市 榆中县 兴隆路3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