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货币起源于夏代,最初使用天然海贝等。约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晚期,出现了金属铸币。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使用的是仿形货币和各类刀币。秦统一六国后,确立了方孔圆钱的基本形式。秦汉开创了诸如半两、五铢等重量名称命名的又一货币时期。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托古改制,恢复布、刀、贝等货币,东汉又改成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13年)到清末,不再以重量命钱,而冠以皇帝年号或注以地名。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明清相继沿用纸币,清代还实行了铜元和银元。中华货币正可谓千姿百态、琳琅满目。
在浩瀚如烟的中华货币文化长河中,新莽货币脱颖而出,独占鳌头,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榆中县博物馆就珍藏着王莽币制改革的产物——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这一组货币1993年6月出土于城关镇上蒲家村。契刀五百共五枚,均为铜质范铸,它的形制极像现代人用的钥匙,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方孔圆钱,下部为刻刀形;环部左右篆文“契刀”两字,刀身上下篆文“五百”字样。一刀平五千两枚,形制与契刀五百相似,它独特之处在于,环部上下篆文“一刀”两字是黄金镶嵌的,刀身“平五千”三字以垂针篆书写。“一刀”二字在圆钱上,阴文错金;“平五千”三字在刀身上,阳文模铸,钱文俊美,铸造精良。一刀平五千以黄金错镂其文,故称金错刀。
契刀和金错刀见证着王莽的币制改革:西汉末年,政局极其动荡,外戚王莽在摄政期间和篡取西汉政权做了皇帝后,多次实行币制改革。他发行大钱,每个大钱不足五铢钱的两个半重,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这是一种掠夺财富的手段,很多人因此倾家破产。契刀和金错刀是王莽第一次币制改革的产物,是在他即位前的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造的,与五铢钱同时使用,一枚契刀五百相当于五百枚铜钱,一枚金错刀相当于五千枚铜钱。新朝建立后,王莽又在始建国元年(公元8年)进行第二次改革,废除五铢钱及刀币,实行宝货制,内容为五物六名共二十八种货币,五物就是金银铜龟贝,六名是布货十品、钱货六品、贝货五品、龟货四品、银货二品、金货一品。由于货币种类太多,换算起来十分困难,流通非常不便,一年以后,王莽被迫废除二十八种货币,只留小钱值一和大钱五十继续使用。第四次币制改革是在天凤元年(公元14年),还有一种说法是地皇元年(公元20年),废除大、小钱,铸造货布、货泉两种。
王莽政权的币制改革,朝令夕改,脱离历史、脱离价值规律,其改革钱的类别多样,令人眼花缭乱,是世界币制史上一种破天荒的制度,致使货币制度混乱,以失败告终。王莽币制改革虽然失败了,而且只行与一个很短的历史时期,但其钱币艺术却达到了历代钱币的高峰,令人高山仰止,无从逾越。我们从这一组契刀五百和金错刀可窥一斑,特别是金错刀是中国古钱中唯一用错金工艺制成的钱币,它造型奇特、存世稀少,被众多藏家誉为“钱绝”,历来被收藏者所珍爱,更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留下了“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荷挥万朵玉如意,蝉弄一声金错刀”等千古佳句,让人们追忆,让人们思索。
文/图 榆中县博物馆
咨询热线:0931-5221176
单位地址:甘肃省 兰州市 榆中县 兴隆路307号